新生犊牛腹泻防治工作要点
发布者:聊城市农业科学院 发布时间:2022/12/01

犊牛腹泻(Calf diarrhea),又称犊牛拉稀或犊牛下痢,是指新生犊牛在断奶前发生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目前已经成为影响犊牛发育和引起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病在全国范围内的平均发生率和死亡率为14.2%和3.6%,在个别牧场超过70%和50%。如果不能在发病后及时确定病因和隔离治疗,此病极易牛群和代际之间传播扩散,严重影响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发病原因和症状

犊牛腹泻的典型症状为水样粪便,精神萎靡,体重减轻,粪便颜色为灰白色、灰黄色和黄绿色等,粪便中含有凝血块、凝乳块和肠粘膜等。犊牛腹泻按照发病原因可分为传染性腹泻和非传染性腹泻。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肠杆菌型(犊牛白痢)和沙门氏菌(型犊牛副伤寒)多在出生后2周内发病,粪便有酸败或恶臭气味,大肠杆菌型的发病日龄一般早于沙门氏菌型,但体温一般保持正常,沙门氏菌型体温在发病早期升高到40-41℃。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犊牛腹泻在各年龄段都有发生,诱发因素为天气巨变和过量采食等,腹部疼痛明显,突然发病和死亡。空肠弯曲杆菌在冬季多发,粪便恶臭,体温无明显变化。

轮状病毒引起的犊牛腹泻多见于7日龄以内,而冠状病毒多发于1-3周龄,体温正常或者轻微升高,粪便呈黄白色或绿色,无恶臭,极易造成犊牛脱水。犊牛病毒性腹泻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又称黏膜病,典型症状为体温升高至40℃以上,牛舌和口腔黏膜中上有糜烂溃疡,腹泻持续时间较长。隐孢子虫常与病毒或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引发的犊牛腹泻粪便中有大量纤维素、夹杂血液,粪便多呈绿色。球虫引起的犊牛腹泻粪便为黑色,呈焦油或血便症状,后期几乎全部为血便,犊牛发生比例较少。

非传染性腹泻可分为消化不良性腹泻和中毒性腹泻,在任何年龄段的犊牛都有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不振、早期体温正常或者低于正常,有轻度鼓气和腹痛现象,粪便有酸臭味,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和饲料颗粒。中毒性腹泻多由于误食毒性物或者长期消化不良性转化而来,主要症状有心率加快、体温升高,并伴有血痢。

二、预防措施

犊牛腹泻的发生一般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不能只依靠发病后的对症治疗,应从妊娠母牛营养、新生犊牛护理和疫苗免疫等多方面努力。

妊娠母牛营养

妊娠母牛良好的营养水平对胎儿消化系统发育、新生犊牛免疫力、初乳产量和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应当根据母牛体况和胎儿发育阶段均衡提供充足的粗饲料、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母牛在妊娠早期的营养需求和空怀牛相当,应当提供足够的粗饲料,控制精料饲喂量,防止母牛过肥。胎儿妊娠中后期发育较快,这一时期可以适当添精料,保证母牛维持中等膘情。按照《肉用母牛体况评分规范》GB/T41194-2021推荐,肉用母牛妊娠后180天理想体况分值为5-6分,产犊前一个月为5-7分。此外母牛日粮中应提供足量的维生素A、C、D和E等,这对于胎儿胃肠道发育和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至关重要。

新生犊牛护理

犊牛舍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冬暖夏凉,能接触充足的光照,定期消毒,并且要特别注意冬季低温和夏季强降水的影响。保证奶瓶、料盆等的清洁卫生,每天在饲喂完后尽快清洗消毒,避免消毒液味道残留。脐带要在拉直后剪断,根部保留约为四指宽,用高浓度碘酒浸泡消毒。消毒不彻底可能发生脐带炎,进而诱发犊牛消化不良和腹泻。犊牛应当在出生后半小时内第一次饲喂初乳,饲喂量不低于体重的10%,出生后6小时第二次饲喂初乳约为体重的5%,可以使用奶瓶或胃管灌服。饲喂的初乳最好来源牛群中接种疫苗的成年母牛,巴杀然后分装冷冻,饲喂前在冷水或常温水中缓慢解冻,不能加热煮沸。

疫苗免疫

妊娠母牛可以通过初乳将疫苗免疫获得的特异性抗体IgG提供给新生犊牛,从而提高新生犊牛的抵抗力。因此在犊牛腹泻高发牧场在进行常规免疫(口蹄疫苗、布氏杆菌苗等)的基础上,对妊娠母牛在围产或干奶期注射BVDV/IBI二联苗和大肠杆菌疫苗。有条件的牧场也可以根据犊牛腹泻发病类型,定制适应于本场的免疫程序,同时及时检测妊娠母牛和初乳中的抗体效价水平,确保初乳中含有足量的免疫球蛋白。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技术人员的正确操作并及时饲喂初乳对于提高犊牛抵抗力、预防胃肠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治疗方案

牧场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补液疗法、抗生素治疗、补充益生菌和中医治疗等,主要目的缓解脱水症状、消灭病原体、补充能量和恢复胃肠道菌群平衡。

补液疗法

补液的主要目的:一是补充因犊牛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二是缓解丢失HCO3-引起的酸中毒,三是补充因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引起的能量不足。补液主要有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两种方式,一般脱水较轻,犊牛能正常饮水时可选择口服补液。常用的补液药品有: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生理盐水,同时配合维生素B/C注射液等。补液量与犊牛体重、脱水程度和腹泻损失量有关。脱水程度可以通过粪便形态、犊牛精神、眼球下陷深度、皮肤和被毛状态等进行综合判定。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是治疗犊牛细菌性腹泻的主要手段。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等。常用的抗生素药品有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痢菌净、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可以肌肉或口服注射,3-5天为一个疗程。选择抗生素治疗应当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立刻将腹泻犊牛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牛群间的交叉传播;二是有条件的牧场应当现场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选择高敏抗生素,不能盲目选择人用或者高价抗生素药物;三是慎用广谱抗生素长期治疗细菌性犊牛腹泻,久治不愈的犊牛有可能发生菌群变异,产生耐药性菌群;四是不能对病毒、寄生虫和其他非传染性因素引发的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否则不仅不会产生疗效还可能破坏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

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包含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L.乳酸菌犊牛、酵母及其代谢产物的微生态制剂。2008年12月我国农业部1126号公告中规定了16种饲料级有益微生物菌,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分泌酸性代谢产物和胞外多糖,抑制需氧菌群生长,改善胃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与抗生素药物相比,益生菌的优点是无毒副作用、不产生耐药性、无残留、成本低、效果显著。饲喂益生菌既能预防健康犊牛发生腹泻病,又能有效治疗腹泻犊牛,并能有效恢复抗生素治疗引起的胃肠道菌群失衡。

中医治疗

中草药能通过抑制胃肠道亢进运动、广谱抗菌和抗病毒等机制抑制犊牛腹泻在治疗犊牛腹泻中的效果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与抗生素药物相比,中药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低残留和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研究表明选择中药制剂治疗犊牛腹泻的有效率超过90%,治愈率约为80%。现有研究中所用的中药配方不尽相同,常用于犊牛腹泻的中草药有五倍子、五味子、乌梅、白头翁、黄连、金银花和黄芩等。临床上一般采用复合中药制剂治疗和预防犊牛腹泻,如黄白双花口服液、372 止泻灵、热痢净和寒痢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