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种业创新、守护粮食安全 | 聊城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奋战酷暑育良种
发布者:聊城市农业科学院 发布时间:2022/06/30

夏至初至,暑意已浓。6月22日-24日,在聊城市农科院茌平试验基地,科研人员挥汗如雨,正冒着40多度的高温在试验田里播种玉米。

1.jpg

“与大家常见的机械化播种不同,我们试验田里种的都是一些核心育种材料,进行小区试验,必须人工点播、精细化播种”,聊城市农科院现代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桂阁说道,每到这个季节,广大科研人员就集体出动,冒着盛夏的酷暑在试验田里辛勤耕耘。

2.jpg

3.jpg

国以粮为本,粮以种为先。育种研究一直是聊城市农科院的优势和强项,曾培育出“聊玉”“聊麦”等系列19个国审、省审品种,其中,国审品种“聊玉18号”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5500多万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49.36亿元。今年,围绕玉米育种,聊城市农科院承担了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山东省夏玉米区域试验、玉米新品种预备试验、鲜食玉米自主试验、自育杂交组合鉴定试验及育种材料试验等近20项试验,设计了3000个小区的试验任务,目的是鉴定参试品种及育种材料的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为品种审定和推广利用、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种质材料的创新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4.jpg

5.jpg

“这几块正在播种的小区是我们承担的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山东省夏玉米区域试验等,涉及十几组试验300多个品种,主要是鉴定参试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为品种审定和推广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聊城市农科院现代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李学杰介绍,“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玉米自育杂交组合鉴定试验、新品种展示试验、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等,比如这一块地就是我们通过杂交育种方式培育的新品系‘聊玉902’,它的特点是比一般品种早熟3-5天、适合机收。可别小看这几天,玉米在真正成熟之前,每晚收1天,每亩能增产10—15公斤,看似不多,但对于粮食安全来说意义重大。”

6.jpg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聊城市农科院积极开展鲜食玉米研究。“这是我们进行的鲜食甜玉米栽培试验,去年以来,我们先后从省内外引进十多个鲜食甜玉米品种,试验它们在聊城自然环境、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模式等条件下的综合表现,为选育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鲜食甜玉米品种打下基础。”李学杰介绍。

从育种2.0时代(杂交育种)向4.0时代(智能育种)迈进,聊城市农科院也正在积极探索。“传统杂交育种周期比较长,对于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来说,要想育成一个优良品种,一般需要经过7-8代的选育定型”,聊城市农科院现代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张兰迎介绍,目前,他们团队正在承担着“分子标记技术在鲜食甜玉米种质创新中的应用”项目,运用SSR、SNP等分子标记手段,在基因层面对鲜食玉米甜质基因进行更加精准、快速的定位分析,减少杂交组合组配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目前,他们团队已利用单倍体诱导系CAU5和H4-1对组配的5个鲜食甜玉米和9个糯玉米种质进行杂交诱导,经过海南南繁基地加代培育后,在茌平试验基地进行了种植。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为了加强现代育种研究,我们成立了现代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了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在开展种质材料试验鉴定、品种引进、杂交育种基础上,积极探索应用分子标记、基因工程、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制早熟、抗倒、耐密性好、产量高、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异的系列新种质,集成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努力为加快种业创新、守护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聊城市农科院党组书记、理事长、正高级农艺师王绍军表示。